记者:曹书记您好!当前三亚学院正处于升格为“三亚大学”的关键阶段,作为音乐学院的党总支副书记,您能否从学院的角度谈谈如何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发展,助力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
曹瑞吉:感谢提问。音乐学院始终将产教融合视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仅在2024年,我院就与陕西省梵净文化公司等9家高端企业签署战略协议,共同探索艺术疗愈新领域,这是产教融合的典型案例。未来,我们将从三方面深化这一战略:第一,以“学科交叉”驱动创新。依托“跨界校园”理念,推动音乐与心理学、医学、人工智能等学科深度融合。第二,以“行业需求”倒逼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如与文旅企业合作开发音乐康养项目,将课堂延伸到景区、社区甚至国际舞台。2024年,我们的艺术康养团队已走进香水湾,未来计划扩展至更多区域。第三,以“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场景。借助“芯位教育”平台,搭建虚拟仿真实验课堂,积极探索AI作曲、数字音乐治疗等技术融入教学,实现产业前沿与教学一线的无缝对接。
记者:李书福董事长提出的“三个校园”建设理念是三亚大学转型的重要方向,音乐学院如何落实这一理念?
曹瑞吉:“三个校园”不仅是空间重构,更是教育生态的革新。音乐学院计划具体实践包括:1.跨界校园:打破学科与产业壁垒。利用学校与吉利汽车研究院等企业开展智能体开发合作、加派教师到企业挂职等机会,让教师通过企业实践反哺教学,积极探索车载智能音乐系统研发案例引入课堂。此外,计划与医疗、文旅行业共建“音乐+康养”“音乐+科技”联合项目,形成“学科—产业—社会服务”的闭环。2.跨区校园:积极探索链接全球教育资源。通过中马未来学院等平台,计划与马来西亚、俄罗斯高校合作开发跨国音乐疗愈课程,并推动学生赴海外实习。3.并行校园:构建数智教育新生态。依托“芯位宇宙”高沉浸式教学场景,音乐学院正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智能音乐工坊”。
记者:研究生教育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标志之一,音乐学院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有哪些举措?
曹瑞吉:2024年,学校新增7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其中包含音乐硕士,这为音乐学院发展高层次教育提供了契机。我们的策略是:第一,聚焦“高价值岗位”需求。结合海南自贸港文旅产业升级,开设“音乐康养管理”“数字音乐制作”等方向,联合头部企业设计“项目制”课程,研究生需参与企业真实项目方可毕业。第二,推行“双导师制”培养。每位研究生配备学术导师(校内教授)和产业导师(企业专家)。第三,强化国际化视野。依托“跨区校园”网络,研究生可申请赴马来西亚拉曼大学等合作院校进行联合培养,参与“一带一路”文化传播项目,提升跨文化实践能力。
记者:党的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保障,音乐学院如何在建设三亚大学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
曹瑞吉:音乐学院始终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具体体现为“三个引领”:1.思想引领:筑牢思政教育阵地。通过“音乐+思政”创新模式,将红色经典作品赏析、主旋律音乐创作纳入课堂教育,作为课程思政开展的重要抓手。在建党一百周年、建团一百周年期间,我们组织师生创作专题红歌红舞晚会,用艺术形式传播党的政策。2.组织引领:打造“产教融合先锋队”。党总支选派优秀党员教师到企业参与挂职,并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2024年,李乐副教授通过文旅企业挂职,开发了《旅游演艺舞蹈》新课程。3.机制引领:构建“党建+质量评估”体系。将产教融合成效、学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和质量纳入教师年终考核指标。例如,2024级新生专业认知教育中,党员教师牵头完成87%的企业对接任务,显著提升新生行业认知度。
记者:最后,请用一句话展望音乐学院在三亚大学建设中的使命。
曹瑞吉:音乐学院将以“艺术赋能产业、音乐服务社会”为宗旨,通过产教融合打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文化输出”链条,为三亚大学成为“中国顶尖应用型大学”贡献音乐力量!
图文:音乐学院新媒体中心
审核:张巨斌
上传:安之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