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日下午4点,音乐学院理论教研组在学院办公室召开专题研讨会,围绕学校“三个校园”理念展开深入讨论。会议由理论教研组组长姜海超主持,全体理论组教师积极参与,结合各自课程特点,提出了多项创新性建议和实施路径,为推动音乐理论课程与“三个校园”建设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思路。
深化跨界校园建设,打破学科边界
孙铭悦老师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机制是推进“跨界校园”建设的重要抓手。她建议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通过空间共享、资源互通与机制创新,打破院校与企业的传统边界,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孙昕阳老师进一步强调,“跨界校园”的核心目标是重塑校企生态,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罗苏雅老师结合基础乐理及基础和声课程,提出利用学校芯位平台共享课件和习题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她建议组织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进行线上音乐创作,实现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朱思博老师则从《舞蹈艺术概论》课程出发,提出舞蹈与音乐、美术等艺术的跨界融合,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创新能力。
推进跨区校园建设,整合区域资源
朱可一老师指出,跨区校园建设的关键在于整合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她建议在视唱练耳课程中引入不同地区的音乐元素,拓宽学生的听觉体验。王珣老师进一步强调,跨区校园应以音乐教育理论为桥梁,联结各地校园的独特优势,让学生感受地域音乐文化的差异,为音乐教育注入活力与创新力。
陈安琪老师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音乐专业应更多融入三亚特色和三院特色,打造具有品牌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她建议在天涯音乐节、户外音乐会等品牌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提升校园文化的影响力。
探索并行校园建设,实现线上线下互补
徐升老师提出,理论课的学术讨论可以借助跨校园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主题辩论赛等形式增加校际交流,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与跨文化沟通能力。魏巍老师强调,并行校园的建设应注重技术应用,通过AI和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和方式。
会议最后,姜海超老师总结音乐理论课程在“三个校园”建设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通过跨界融合、跨区整合和并行教学,理论组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还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推动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未来,理论组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探索更多与“三个校园”建设相结合的路径,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视野的音乐人才。
本次研讨会为理论教研组在“三个校园”建设中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学院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会议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全体教师表示将以实际行动落实会议精神,为学院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图文:姜海超
审稿:王景泽
上传:安之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