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下午,音乐学院理论组在学院办公室召开“AI如何赋能音乐教育”专题研讨会。会议由姜海超老师主持, 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创新应用、潜在挑战及应对策略展开深入交流,为推进音乐教育智能化转型提供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与实践方向。
AI与音乐教育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拓展艺术边界
会议伊始,孙铭悦老师提出“将AI技术深度融入艺术教育”的构想,建议开发智能艺术创作系统、建立数字艺术工坊,通过生成式AI辅助设计教学,并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创作特征,实现个性化培养。朱思博老师进一步补充,AI可整合海量艺术资源,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同时基于学习数据分析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
孙昕阳和王珣老师则聚焦“并行校园”理念,强调通过AI构建线上线下“双轨模式”。线上智能体依托大数据分析学习轨迹,提供定制化指导;线下实体课堂强化实践训练,二者协同形成“共融共生”的智能化教育生态。
实践落地:AI赋能课程设计与考核创新
在具体课程应用层面,罗苏雅老师以和声教学为例,建议学生通过“手动创作+AI生成”对比实践,深化对和声规则的理解。朱可一老师提出在乐理课程小组演讲中引入AI工具,辅助资料搜集、PPT制作等环节,提升学习效率。徐升老师指出,AI能快速整合音乐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帮助教师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时效性。
理性思考:技术工具与艺术教育本质的平衡
随着讨论深入,陈安琪老师提出了AI应用的隐忧:“技术便利可能被滥用,例如学生依赖AI完成作业。教师需率先掌握AI工具的使用与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技术。”魏巍老师在肯定AI便捷性的同时,提醒技术应用需以艺术教育的本质为核心:“艺术是人类内心活动的反映,AI应作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情感与创造力。”这一观点引发与会者对技术边界与艺术人文价值的反思。
未来展望:跨学科协作推动音乐教育升级
姜海超老师在总结中强调,AI与音乐教育的融合需组建跨学科教研团队,结合教育理论、技术开发与艺术实践,逐步推进部分课程进行试点。呼吁全体理论组教师“主动拥抱变革,但始终坚守艺术教育的育人初心”。 理论组将持续探索AI赋能下音乐教育的创新路径,为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跨学科思维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提供支持。
撰稿:姜海超
审稿:王景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