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与理性的交响 ——姜海超副教授专题讲座解析音乐审美模式
发布日期:2025-04-25 浏览:10


为深化学生对音乐审美的理解,提升艺术感知与表现能力,416日,音乐学院姜海超老师开展了《感知音乐艺术——音乐的两种审美模式》的专题讲座,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到场聆听。讲座从表演者与欣赏者的双重视角出发,系统阐述了音乐审美的核心模式及其互动关系,引发热烈讨论

感性直觉:捕捉音乐的瞬间生命力

姜海超老师首先以“用耳朵思考,用心感受”切入主题,指出感性审美是音乐体验的起点。通过帕格尼尼《随想曲》的炫技片段和肖邦《夜曲》的弹性速度处理等作品的讲解,说明表演者如何通过音色、装饰音等细节雕琢传递情感张力,而听众则因“刹那间的震撼或感动”与音乐产生共鸣。


理性结构:解码音乐的内在逻辑

讲座第二部分聚焦理性结构化审美模式。姜海超老师以贝多芬《第交响曲》的动机发展、奏鸣曲式的主题对比为例,揭示音乐中“看不见的骨架”。提出:“表演者需研读乐谱背后的曲式逻辑,欣赏者也需通过系统性训练(如和声分析、曲式听辨)才能深入理解音乐的建筑美。”现场通过对比播放同一作品的片段与完整乐章,引导学生体会局部细节与整体架构的关联。

辩证统一:两种模式的共生与转化

姜海超老师特别强调,两种模式并非割裂。“伟大的演奏家既需直觉灵感,也依赖理性规划。”他以李斯特改编舒伯特艺术歌曲为例,说明如何将感性处理嵌入严谨结构;同时指出,听众的审美层次提升正体现在“从被炫技吸引,到主动追寻音乐发展的内在必然性”。互动环节中,学生就“如何平衡练习时的理性分析与舞台上的感性表达”提问,姜海超建议:“先以理性‘解构’,再以感性‘重构’——这才是成熟的音乐思维。”  

讲座最后,姜海超老师结合音乐学院课程设置,鼓励学生将两种审美模式融入日常训练:视唱练耳需强化理性听辨能力,而表演课程培养即兴表现力。总结道:“音乐审美是感官与智性的共舞,唯有双向锤炼,才能真正‘听见’音乐的灵魂。”  



撰稿:姜海超

审核:王景泽

上传:安之晖



  •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 学院招生电话:0898-88659769 学院办公室电话:0898-8838 6080
  • 院长信箱:syxyyyxy@163.com
  • 三亚学院音乐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音乐学院官方抖音号

    • USY天涯音乐微信公众号

    • USY音乐学院官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