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音乐学院理论组全体教师于多媒体教室召开《歌曲写作》课程建设研讨会。会议由院长张巨斌主持,围绕课程教学大纲优化、考核方式创新及教学方法改革展开深入探讨,旨在提升学生创作实践能力。
聚焦核心:强化旋律写作,凸显课程特色
会议明确,《歌曲写作》课程将立足独立课程定位,重点强化旋律写作手法教学,避免与乐理、和声等课程内容重复。张巨斌院长强调:“课程需突出创作实践导向,同时确保多位教师授课进度与内容的统一性。”
分层教学:兼顾基础与个性,激发创作活力
针对学生理论基础差异,授课教师提出渐进式教学方案:基础训练阶段通过旋律填空、动机扩展等标准化练习,引导学生从乐句到完整作品逐步构建;个性发展阶段在完成基础创作后鼓励自由发挥,融入现代诗词、流行歌曲等多元体裁。陈安琪老师表示:“通过分阶段引导,既能夯实基础,又能释放学生创作潜能。”
考核创新:拓宽体裁范围,平衡规范与自由
理论组负责人姜海超提出,课程考核应该突破单一古诗词谱曲形式,允许学生选择艺术歌曲、儿歌等不同风格,兼顾创作规范与个性化表达。同时,课程计划融入二声部创作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即兴改编能力。流行演唱教师王宇指出:“这一调整将助力学生在演出实践中灵活应用创作技能。”
实践导向:以改促学,强化一对一辅导
为确保教学实效,授课教师罗苏雅建议加强个性化指导,通过“高频次一对一改题”帮助学生完善作品。徐升老师补充:“教师需动态调整教学策略,确保不同水平学生均能达成创作目标。”
撰稿:陈安琪
审稿:王景泽
上传:安之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