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3日下午,理论组教师齐聚学院会议室召开2025级本科生选修模块课程准备工作研讨与汇报会。会议紧扣学校近期下发的《2025级本科生学习选修模块设置工作指南》要求,围绕“研讨(Seminar)”与“辅导(Tutorial)” 两类选修模块的课程设计、内容筹备、教学创新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为后续模块课程顺利开设奠定基础。

会上,理论组教师结合自身教学专长与学科特色,依次汇报课程准备进展并分享设计思路。魏巍老师作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研讨》《中国音乐文化叙事与历史语境专题研讨》两门Seminar模块课程的联合主讲人(合作教师:张巨斌、徐升),介绍道:“两门课程均依托多年中国民族音乐教学经验设计,将打破传统理论讲授模式,以‘主题讲述+分组讨论+互动体验’为核心形式——比如在《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当代价值研讨》中,会结合海南本土民族音乐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旋律特点并尝试传唱实践;《中国音乐文化叙事与历史语境专题研讨》则通过梳理经典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搭配文献研读与观点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学术表达能力。”
孙昕阳老师聚焦《器乐剧目编排与实践》辅导模块课程(合作教师:姜海超、李起奉),从教学内容、方法与目标三方面汇报筹备情况:“目前团队已完成课程核心框架搭建,正围绕‘器乐剧目编排全流程’细化内容,涵盖剧目选题分析、声部配合设计、舞台呈现优化等实操环节。”
姜海超老师针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创新与实践研讨》研讨模块课程(合作教师:马金龙、李希珏)分享团队筹备进展:“近期我们明确课程内容分配——我负责奥尔夫教学法理论基础讲解,李希珏老师聚焦幼儿音乐教学实训案例,马金龙老师侧重创新教学工具的开发与应用;课程还设计了‘奥尔夫教学方案设计’结课项目,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教学场景完成方案撰写与模拟授课,确保技能培养可落地、可考核。”
朱可一与罗苏雅老师共同汇报《实战乐理与视唱练耳应用工坊》辅导模块课程设计思路,特别强调课程的“补充性与个性化”价值:“这门辅导课是对乐理、视唱练耳专业课的重要补充——针对成绩稍弱的学生,我们会通过专项答疑、基础巩固训练,帮助他们补齐学习短板;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拓展进阶知识点与技能训练,比如复杂节奏视唱、多声部听觉分析等。整体将贯穿‘课前预习引导—课堂针对性训练—课后作业批改反馈’的完整链条,切实提升学生的基础音乐能力。”

此次研讨会不仅明确了各选修模块课程的筹备方向,更通过教师间的思想碰撞,进一步优化了课程设计细节。参会教师一致表示,将严格遵循学校选修模块设置要求,结合音乐学院学科特色与学生需求,持续完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确保模块课程既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实践能力,又能为其高质量升学、就业与创新创业赋能。后续,学院还将根据研讨成果细化课程安排,推动选修模块教学工作有序落地。
图文:罗苏雅
审核:王景泽
上传:安之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