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传授”到“思维赋能” ——音乐学院理论教研组研讨
发布日期:2025-10-29 浏览:10


20251028日下午16时,音乐学院理论教研组集聚办公室以《推进结构性调整音乐理论教学改革》为意旨进行会议研讨。参加会议主要人员有:姜海超、孙昕阳、朱思博、郑丹、王珣、魏巍、罗苏雅等教师。会上研讨氛围热烈与专注,每位教师都从各自的专业领域中收获颇多。

会议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针对课程体系的结构性调整,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课程融合。一是横向融合:改变《和声学》、《曲式学》、《复调》、《配器法》“四大件”各自为战的局面。培养学生能同步分析和声、结构、对位与配器手法,建立整体音乐感知。如姜海超老师提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朱可一老师建议的《听唱进阶实训》等课程;二是纵向贯通:将音乐史、音乐美学与时代背景相融合,以故事方式进行叙述与比较,结合学生专业贴近生活实践,打破生硬、静态史类学习。比如孙昕阳老师提出《语境中的西方音乐》、魏巍老师提出的《中国音乐的源与流》等课程;针对构建“理论-创作-表演”循环体系。一是理论课程产出化:理论课的作业不应只是书面答题,也可以是为指定旋律编配和声并由同学试奏或根据某时期音乐风格创作一小段音乐。例如罗苏雅老师提出《流行歌曲创作与和声编配应用》等课程;二是设立“实践理论”课程:开设如《合唱指挥》等实践理论课程。如孙铭悦老师提出《社区合唱音乐》、《校园合唱-美育实践》等合唱系列课程。让理论技能在“声音”中得到验证和深化;针对增设前沿与交叉课程。一是科技音乐理论:引入音乐与人工智能等课程,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和未来竞争力。比如王珣老师提出《AI音乐数字制作实务》、罗苏雅老师提出《康养音乐录编应用》等新课程开发;二是跨文化艺术理论:开设世界民族音乐概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等打破“欧洲中心论”,在比较的视野下深化对音乐本质的理解。如高原老师提出《中西民族音乐比较研究》等课程。

通过以上内容谈论,音乐学院理论组教师对结构性课程调整坚定笃实践行。讨论结果拟定可开设的新课程10余门,相信对学生而言,理论课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而是“有趣、有用、有力”的课程,对教师而言,教学从知识的单向传递,转化为思维传送,让所学的知识为学生走向社会实践的底气与职业成就感。


图文:魏巍

审核:王景泽

上传:安之晖


  •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 学院招生电话:0898-88659769 学院办公室电话:0898-8838 6080
  • 院长信箱:syxyyyxy@163.com
  • 三亚学院音乐学院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 2024 University Of Sanya. All Rights Reserved.
  • Design By Taoyuan
    • USY音乐学院官方抖音号

    • USY天涯音乐微信公众号

    • USY音乐学院官网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