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7日,书新楼1西203教室传来学生们深入讨论西周时期音乐的盛象。这一次不是老师在讲述,而是由学生团队分述各自观点。原来,今天是《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课堂测试。

通过了解,任课教师魏巍老师在三亚学院已经教龄14年,从2014年开始承担《中国音乐史》这门课程。经过多年教学,在她心里一直思考一个问题,“音乐理论课程一定要用卷纸方式考核吗?中国音乐史作为音乐学科基础课程,而它具体可以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带着这样问题,魏老师在每学期都循序渐进在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评价。
伴随2025年三亚学院提出新的育人理念,在大力推进办学结构性调整改革之际,魏老师结合音乐属性与特点,鼓励学生立足本专业(音乐表演、艺术管理)旨在打破传统“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单一考核模式,推出以学生团队“说课”或“设计”形式为过程性考核,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
通过此次课堂考核改革,受到广泛学生好评,并且学生之间多了学习与情感交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才能的平台。比如艺术管理2401班刘箫洋等团队,在结合艺术管理专业知识,为师生呈现一场《声临-汉魏:一堂钟磬,千载琴音》的沉浸式宴会思维导图;音乐表演2402班李欣同学兴奋说:“我们不仅聆听老师所讲内容,今天我也可以站在讲台上重温历史故事,会记忆的更加深刻......。”是的,中国音乐史不是博物馆,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本次改革的核心,正是将考核重点从“静态知识的记忆”转向“动态能力的运用”。
看到学生们郎朗而又铿锵的声音,似乎我又看到每朵小花在不同时期的绽放。有教无类、千人千面,应该把教育回归“以人为本人”方面,让更多学生沉浸知识海洋中,回味中华千年的文明。
图文:魏巍
审核:王景泽
上传:安之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