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音乐康养的实践中,心理学是核心支撑学科之一。不同心理学派的理论,为音乐康养提供了多元的疗愈思路与方法。今天,我们就来拆解音乐康养背后的四大心理学派,看看它们如何让音乐的疗愈力量精准落地。
▲认知理论学派:重构思维,用音乐调整认知偏差
认知理论学派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往往源于认知模式的偏差。在音乐康养中,这一学派的应用核心是“认知重构”——通过音乐活动帮人识别并修正负面思维。
比如,引导焦虑者聆听舒缓的音乐,同时梳理“我做不好”“会出错”等不合理认知,用音乐带来的平静体验,替换消极思维;或是通过节奏明快的音乐创作,让抑郁者在旋律构建中重建自我效能感,发现自身的创造力与价值。此外,聚焦音乐的旋律、节奏细节,还能训练专注力,让大脑从杂乱的负面思绪中抽离,回归当下。
▲精神分析学派:触碰潜意识,让音乐成为情绪出口
精神分析学派聚焦潜意识与内在冲突,认为音乐能绕过理智的防御,直抵潜意识层面。在音乐康养中,即兴演奏、音乐联想是核心方式——比如让体验者用乐器自由弹奏,无需刻意追求旋律,只跟随内心的感受发声,那些被压抑的情绪、未被察觉的心理冲突,会通过音符自然流露。
同时,音乐的抽象性让潜意识的情感有了表达载体,疗愈师通过解读演奏的节奏、音色变化,引导体验者觉察并宣泄潜意识中的情绪,实现内心的平衡与净化。

▲人本主义学派:以音乐为桥,唤醒自我成长的力量
人本主义学派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在音乐康养中,这意味着完全接纳体验者的音乐表达——无论走调的哼唱,还是简单的节奏敲击,都不做评判,只给予积极关注。
疗愈师会根据每个人的喜好、情绪状态定制音乐方案:喜欢古典乐的,用巴赫的旋律引导放松;偏爱自然音乐的,以流水鸟鸣声陪伴冥想。在安全、包容的音乐氛围中,体验者能自由探索自我,唤醒内在的成长动力,实现身心的自主调节。
▲行为主义学派:强化正向行为,用音乐塑造新的反应模式
行为主义学派关注“刺激-反应”的联结,主张通过强化来塑造行为。在音乐康养中,这一学派常用来矫正不良行为、缓解焦虑反应。
比如,对社交恐惧者,从一对一的音乐哼唱开始,逐步过渡到小团体合唱,每一次成功的社交互动都用鼓励性的音乐片段强化,慢慢建立社交信心;或是用系统脱敏法,让恐声症患者从轻柔的音乐开始,逐步适应不同音量、节奏的声音,减轻恐惧反应。
不同心理学派的理论,让音乐康养不再是“单纯听音乐”,而是有目标、有方法的疗愈过程。无论是想调整认知、触碰潜意识,还是唤醒自我、矫正行为,都能在这些理论的指引下,让音乐的疗愈力量精准抵达内心。
音乐康养的魅力,在于它将抽象的心理学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音乐体验。解锁这些心理学密码,才能让音乐康养更科学、更贴合每个人的需求,真正实现“以乐养心,以乐疗愈”。
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和我们一起讨论以上话题。
图文:李新悦(2025级研究生)
二审二校:方艺华
三审三校:张巨斌